校友之家
校友動态
首頁  >  校友之家  >  校友動态  >  正文
優秀校友事迹(七):張奇

發布時間:2017-04-07 點擊數:

張奇,,19631月出生,1983年畢業于武漢化工學院化學工程系,工學學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1983年畢業分配至武漢制藥廠工作,1987年調入原國家醫藥管理局武漢醫藥設計院(現中國醫藥集團武漢醫藥設計院)工作,曾任設計室主任、院長助理、院長。

參加工作以來,主持設計了近30項醫藥工程設計項目,其中作為項目總負責人主持設計的“南京同仁堂制藥廠制劑樓改造工程”獲國家優秀工程設計三等獎,全國醫藥優秀工程設計二等獎。任院長以來,重視技術工作,任期内我院有28項工程獲國家級、部省級優秀設計獎。

作為副主編合著的《制藥企業實施GMP指南》由湖北省科學技術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獲業内好評。

現在還擔任中國醫藥工程設計協會副會長、國家注冊化工工程師管理委員會委員等社會職務。

由于對醫藥行業的貢獻,曾獲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信奉的人生格言

先做人、後做事。

 

咬定青山不放松

——記中國醫藥集團武漢醫藥設計院院長張奇

2004年12月,武昌黃鹂路上拔地而起一座19層的高層公寓樓,在這個1000米長的街道上顯得十分醒目。這就是中國醫藥集團武漢醫藥設計院的職工住宅樓。但在8年前設計院的職工們卻不敢想像會這麼快的住上戶均面積達160平方的住宅樓。從1996年到2006年這10年間,武漢醫藥設計院的綜合實力不斷提升,職工收入逐年提高,已成為醫藥設計行業領域内知名的骨幹企業,并正在成為行業内“标杆企業”的道路上前進着。而帶領廣大職工向着這個目标邁進的領頭雁就是42歲的年輕的院長張奇。

他是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正高職高級工程師。1983年畢業于武漢化工學院化工系,同年分配到武漢制藥廠設計室從事醫藥工程設計工作,1987年作為技術人才被引進調入國家醫藥管理局武漢醫藥設計院,1995年晉升為高級工程師,2001年被評為正高職高級工程師。1996年底被任命為國家醫藥管理局武漢醫藥設計院院長(現中國醫藥集團武漢醫藥設計院)。

他的工作經曆看似簡單而平淡,就是兩條線,設計工作和行政領導工作,但看似平淡卻奇崛,下面就讓我們順着他的工作軌迹來體驗一下不平凡的成就吧。

工程設計與業務建設的标兵,每次成功都付出最大的熱情與汗水。

1983年大學畢業後張奇走上了設計工作崗位。無論在武漢制藥廠設

計室還是在武漢醫藥設計院,他都刻苦鑽研技術,踏實工作,兢兢業業地去完成每一項工程項目設計任務。10多年來主持完成了30餘項醫藥工程設計項目,内容包括化學原料藥、生物工程、中成藥、藥用包裝材料、藥物制劑等多種類型。工程總投資達20多億元,設計質量優秀,其中一項獲國家級優秀設計銅質獎、省部級優秀設計二等獎,為我國的醫藥事業和武漢醫藥設計院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工程設計中,他嚴把質量技術關,嚴格遵守國家建設方針政策,執行設計标準、規範,技術精湛,注重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和推廣,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1995年他作為項目總負責人主持完成了我國百年老廠南京同仁堂制藥廠綜合制劑樓的改造設計,将傳統的民族特色和中藥生産特點同現代化的生産技術進行了獨創性的結合,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大膽地改革了原來生産中落後的生産工藝及手工操作,設計選用了國内外先進的生産工藝術設備。項目建成後,布置合理,設計新穎,代表了國内中藥行業的先進水平,廠房設備達到藥品質量管理标準,産品遠銷到東南亞各國,産生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獲得了江蘇省醫藥管理部門和國内同行專家的很高的評價,該項工藝技術已被國内制藥行業廣泛采納,并成為我國中藥生産企業的示範工程。該項目1995年獲全國優秀醫藥工程設計二等獎和湖北省優秀工程設計二等獎。1997年獲得國家優秀設計銅獎。

張奇同志在設計中十分注意技術創新工作,在武漢制藥廠甲硝唑工程項目中,作為工藝專業設計負責人,為解決生産中硝基物幹燥問題,在對硝基物的物性數據認真分析的基礎上,經過科學的計算比較,成功地設計了一套沸騰床——氣流幹燥裝置,與國内同産品生産裝置相比,降低了能耗,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并由于二級旋風分離裝置設計合理,使産品收率提高到國内先進水平。

在設計工作以外,他也為武漢醫藥設計院的專業技術建設做了大量工作,親自參與編寫了許多專業設計規範,如《工藝專業施工圖設計階段成品内容深度規定》、《工藝專業設計質量保證程序》。在走上院長工作崗位後,又組織編寫了《工程項目設計工作基本程序》、《工程設計初步設計編制内容及深度的規定》。這些規範的制定和實施使武漢醫藥設計院的設計工作在沿着國際質量管理ISO9000系列标準,實現科學程序管理上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為武漢設計院在2000年一次性通過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他還善于在制藥工藝等學術理論領域内的學習和探索,在制藥工藝、工程項目管理以及制藥企業GMP規範實施等專業領域方面均有較深入的研究。1999年主要參加編寫了《制藥企業GMP指南》一書,對指導制藥企業GMP認證工作有很大幫助。2001年他參加全國第47期工程建設項目經理學習班,通過學習和20年實踐經驗的積累撰寫了“論工程公司項目的矩陣方式管理”一文,對工程公司組織機構設置、矩陣式管理模式及其有關問題進行了精辟論述,得到同行專家的認同。

他常說自己是個追求完美的人,做設計和鑽研業務理論都一絲不苟。因此,會為許多在常人看來是微不足道的地方而苦思冥想,在設計上做到精益求精,在理論研究上而上下求索,正是抱着這種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勁頭,張奇得到了一個又一個的獎狀和獎牌,成為了武漢醫藥設計院制藥工藝專業學術帶頭人之一。

盡心履行職責,在管理上不斷創新,做到剛性制度與柔性激勵相結合,增強企業凝聚力。

張奇同志自1997年擔任院長工作以來,忘我工作,勇于開拓,大膽改革,狠抓管理,積極推出一系列改革創新措施。他上任時全國設計行業正處于從事業單位向企業變化的一個軌時期,形勢上把設計單位強行推入市場。這時在計劃經濟條件下運行了數十年的事業單位,進入市場後各種弊端一下子顯現出來。設計院當時的現狀是有飯吃,但吃不飽,吃不好。為了盡快使武漢醫藥設計院進入市場經濟的快車道,1998年在他的領導下實施了院職能部門組織機構調整及人員分流的改革,使單位組織機構大大簡化、人員大大精幹、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與此同時他站在占領市場戰略的高度,緊抓市場,在市場的穩固和開拓上投入很大的精力,在激烈的市場竟争中,穩固了武漢醫藥設計院的傳統設計市場,建立和鞏固了以湖北為中心的華中市場、以廣東為中心的華南市場、以北京為中心的華北市場以及東北市場,開拓了以上海為中心的江浙市場、以西安為中心的西北市場及以重慶成都為中心的西南市場,形成了以武漢為中心的全國開花的大好局面。

質量是生命。“精心設計、熱情服務、高效優質、不斷創新”是武漢醫藥設計院的質量方針.張奇同志任院長後十分重視項目質量和項目管理,他一再強調項目質量和項目管理是設計院的生命線,企業最終占領市場靠的是産品質量。1999年在全院推行了以加強項目管理為中心的一系列改革。首先,建章立制,全面實施項目經理負責制。從項目組的組建、項目經理的聘任、項目質量進度費用控制到項目收入的分配等均引入竟争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廣大設計人員的積極性,使我院項目管理、設計質量上了一個新的台價,受到廣大客戶高度贊揚。同時加強基礎質量工作的管理,狠練内功,積極建立質量管理體系,2000年順利通過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使全院質量管理工作更上一層樓。其次,形成 “以技術進步求發展”的共識。組織完成了武漢醫藥設計院計算機聯網工程,由武漢院人“自己設計,自己安裝”的網絡系統達到了國内專業設計院的先進水平,計算機出圖率由過去的60%達到100%。2002年他親自主抓設計質量改進活動,使設計輸入進入了按質量特性模式運行的規範化運行的軌道。

張奇同志在抓武漢醫藥設計院全面建設的同時,十分注意加強全院項目設計質量,經常親自參加大型項目的設計方案的制定和讨論,近幾年武漢醫藥設計院的項目設計水平、設計質量有了飛躍性的進步,從1998年至今,武漢醫藥設計院累計有30多個項目獲得國家、省部級各類優秀設計獎,為全國醫藥專業設計院中獲獎最多的設計院,使武漢醫藥設計院成為全國綜合實力最強、最具有競争力的醫藥甲級設計院。

在企業文化建設上,他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實踐。随着武漢醫藥設計院的激勵與約束機制的逐步建立,他認為企業文化建設必須大膽創新,以适應新的時期。在不斷的努力探索中逐漸形成了具有武漢醫藥設計院特色的“剛性制度”與“柔性激勵”相互促進的運行機制。一方面,制度化的流程文件規範了企業的運作程序;另一方面,激勵約束等管理機制促使企業人力資源水平提升,引導員工把實現個人價值和企業價值緊密結合,形成一種适應于武漢院發展的群體思想認同,激發員工積極向上的工作熱情,促進企業文化向縱深發展,在武漢院内樹立了激濁揚清、奮發向上、協作凝聚的進取精神和團隊精神。

在武漢醫藥設計院制訂的“十一五規劃”中已把武漢醫藥設計院打造成為國内醫藥工程設計行業的标杆企業作為其五年内的發展目标,這項任務艱巨而充滿挑戰,我們相信張奇及他所帶領的團隊一定會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心和決心,不辱使命,再創輝煌。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