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馮婧 楊甜 石晰熒)為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培養青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責任意識,7月16日,化藥學院WIT知行社會實踐隊前往台江縣施洞鎮偏寨村,開展紅色革命教育研習活動。

緬懷革命先烈,重溫光輝歲月
施洞鎮是一個将曆史文化、紅色文化和苗族文化相融合的古鎮。1934年,紅軍長征時曾兩次由施洞口渡河北上。走進偏寨村,迎風搖曳的紅旗和紅色标語随處可見,刻有“紅軍長征中央軍委縱隊駐地——偏寨”的巨幅雕塑巍然挺立。

講解員将紅軍長征的曆史娓娓道來,成員們認真地聆聽學習,了解到紅軍長征過偏寨村時,走訪貧困百姓,宣傳黨的政策,紅軍也得到了苗族群衆的幫助,順利渡過清水江,挺進黔北。如今,偏寨村已成為全國美麗紅色村莊。

成員們參觀紅色文化牆,牆上記錄了紅軍長征入黔發生的三大戰役及五大會議,中國共産黨自此實現了革命的轉折,孕育誕生了偉大的長征精神,引領後來者上下求索,發揚艱苦奮鬥、玉汝于成的精神。實踐團成員們重溫入黨誓詞,面對鮮紅的黨旗,大家高舉右拳莊嚴宣誓,誓言铿锵,初心如磐,在激昂的宣誓聲中,成員們深刻感受到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

在參觀台江紅軍中央軍委縱隊駐地舊址時,當地村民熱情地為大家講述石三林與紅軍的故事。石三林曾騰出屋子供紅軍養傷休整,後又步行三十多公裡帶紅軍離開,紅軍留下馬鞍作為感謝,他一直将這具馬鞍視為“傳家寶”珍藏……在村民的追憶中,實踐團成員們為紅軍與苗疆人的深厚情誼所動容。如今,成員們能清晰看到石家老宅和馬鞍的全貌,正是因為他們一家人85年的傳承和守護,即便經過曆年風雨,時代滄桑,紅色故事在這片土地上仍然得以延續。

深入實地調研,奏響振興号角
為進一步了解鄉村振興發展現狀,探索多維度助力和美村莊建設的實際舉措,實踐團對施洞鎮居民開展采訪調研。據觀察,施洞鎮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并且融合了苗族特色建築。實踐團成員咨詢當地居民如何打造更具苗族特色的紅色文化基地,擴大影響力。居民張麗萍表示目前在台江縣内已實現向大部分人群普及長征曆史,開展黨課學習和重走長征路的主題活動。在未來也會加強與政府和學校的合作,開展研學活動,讓更多人了解施洞鎮;也可以通過網絡與新媒體互動交流,以多元推廣方式,不斷宣傳當地紅色旅遊文化,打造特色IP。

此次研習活動大家收獲滿滿,實踐隊成員劉智一說道:“在革命年代,紅軍是村民們的守護者,人民群衆也積極支持和支援紅軍長征,雙方相互幫助,共同度過了艱難歲月,取得最終的勝利。我們為長征途中的軍民魚水情所觸動,也深刻認識到紅色文化與民族文化建設的必要性,本次調研後,我們會利用各個平台和渠道,傳承紅色文化,赓續紅色血脈。”
紅色革命精神跨越時空、曆久彌新。WIT知行社會實踐隊将講好黨和革命的故事,在紅色基因傳承中把使命勇擔在肩,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審稿 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