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活動
    學術活動
    首頁  >  學術活動  >  正文
    中國科學院岩土力學研究所李小春研究員來校作學術講座

    發布時間:2020-12-18 點擊數:

    本網訊(通訊員 周雅琪 彭林峰)12月18日上午,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所研究員李小春教授應邀在化工大樓多功能報告廳作題為“中國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的現狀與發展路線”學術講座,77779193永利官网院長汪鐵林,黨委副書記周丹,副教授樊慶春、楊小俊及100餘名師生參加了報告會。報告會由副院長龍思會主持。

    李小春從中國CO2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CCUS)為出發點,以CO2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的潛力、現狀與發展路線三個要點引出報告主題,并從四個部分着重介紹了CO2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現狀與未來。他指出,CCUS是未來我國減少CO2排放、保障能源安全,構建生态文明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近年來,CCUS技術本身及其發展環境都發生了顯著變化,新形勢下要求對 CCUS技術重新定位,從而促進生态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同時介紹了我國CCUS發展目标,以及在發展過程中可能面臨的風險與挑戰。提問環節,李教授針對在場師生的提問進行了細緻解答。

    此次報告為“第十八屆研究生創新學術論壇”系列活動之一,師生興趣濃厚,會場座無虛席。此次講座加強了學術交流,拓寬了學術視野,參會學生紛紛表示會全身心投入學習科研,用踏實奮鬥成就無悔青春。(審稿:周丹)

    李小春教授簡介: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CO2地質封存研究中心主任,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方向組組長。

    李小春教授長期從事二氧化碳地質封存安全性保障技術及相關理論的研究工作,是我國碳捕集封存與利用(CCUS)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開發了一系列岩石中CO2運移、吸附、緻裂、傳熱特性的測試技術和儀器,被數十個實驗室采用;建立了描述上述過程及其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封存過程理論模型,開發了基于多點通量離散的封存過程模拟方法,突破了傳統方法不适合我國強非均質不連續地層的局限性;提出了“必要條件加主控因素”的場地封存适宜性評價方法,首次評估了我國碳封存的理論容量與技術容量、貢獻潛力、成本範圍與分布地域,為國家與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及封存項目的選址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指導;建立了CO2洩露風險和場地力學穩定性評價方法及淺-中-深井取樣監測技術,支撐了我國大多數示範項目的安全建設和運行。獲得美國能源獎、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出版專著6部,發表相關研究論文20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36項,軟件著作權登記24項,主編參編國際标準5項、行業規範6部。中國科學院高層次人才計劃入選者。

    主講人 時間
    地點
    年月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