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湯曦 雷茜丹)為弘揚非遺文化,探索鄉村振興背景下民族地域的文化保護與傳承路徑創新,7月14-18日,化藥學院WIT知行社會實踐隊聯合天風證券志願者先後赴貴州省黔東南州台江縣媽媽制造工坊、台江民族中學和老屯鄉長灘村等地開展教育幫扶和非遺文化調研實踐。台江縣委常委、副縣長王元根、縣教科局局長霍盛瓊、縣教科局副局長粟高勝等參加調研。

研習苗繡文化,傳承非遺經典
實踐團隊一行前往媽媽制造台江苗繡手工合作社,與負責人王建明開展深入交流。在交談中,王建明從苗繡的曆史淵源、制作工藝、圖案寓意、材料運用、市場推廣等方面向實踐成員們進行詳細介紹,并帶領大家一同參觀了苗繡作品《錦繡台江》。

“這是一個很大的苗繡,它向我們講述了苗族的神話故事、習俗和節日。透過這幅苗繡,我對苗族的認識更加深刻,我也想了解更多相關内容。同時,我也敬佩這些學習繼承,堅持苗繡的手藝人。因為他們的堅守,我們才能看到這些優秀富有魅力的作品。”實踐團成員石晰熒說到。

随後,媽媽制造工坊的繡娘周豔文老師為實踐隊員就繡品制作技藝、圖示紋樣布局及配色選擇運用等方面進行講解,并指導大家學習平繡、回針繡兩種繡法。成員們通過動手實踐參與苗繡的一針一線技術,探索針尖的奧秘,感受苗繡文化魅力。

探尋苗寨村落,感悟蠟染技藝
實踐團一行走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全國先進黨組織老屯鄉長灘村,駐村第一書記周興文帶領同學們參觀苗族特色吊腳樓、蠟染館、加工作坊及種植庭院等特色建築。

隊員們親身體驗當地非遺文化——蠟染工藝。蠟染是一種古老的手工藝技術,它以苗族傳統元素為主,将蠟在棉布等織物上繪制出豐富多彩的圖案後以藍靛浸染。成員們參與蠟染學習過程中,不僅掌握了新的手工藝技能,而且深刻地感受到了苗族人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用心。實踐團成員趙文龍說到:“通過這次實踐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今後要更加努力學習,提高民族自信,努力保護和傳承這一獨特的手工藝,讓世界了解和欣賞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探訪龍舟文化,賦能鄉村振興
老屯鄉長灘村具有“中國獨木龍舟冠軍之鄉”的美譽,為苗族獨木龍舟的發源地之一。周興文書記向團隊成員詳細介紹長灘村以苗族文化為根基,依托人文資源,特别是發揮長灘村作為“中國獨木龍舟冠軍之鄉”苗族獨木龍舟發源地的獨特優勢,将鄉村旅遊與生态環境、特色民族風情深度融合,通過打造“十戶一體”的共建發展新模式,促進鄉村振興全面發展。

本次調研實踐獲得台江縣人民政府和天風證券的支持,讓團隊成員通過沉浸式調研感受非遺文化的豐富内涵。WIT知行社會實踐隊成員将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赓續文化基因,增強文化自信,以實際行動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審稿 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