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是創新驅動之源,是轉型升級的核心動力。随着各項人才政策的實施,優秀海外人才紛紛回國創新創業。我校在“雙一流”建設的大背景下,加大了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衆多優秀才俊脫穎而出,紛紛響應國家号召,不忘初心報效祖國。羅曉剛就是我校培養“走出去”又“引回來”的青年教師代表。
羅曉剛是一名地道的“化藥人”。1998年,羅曉剛考入武漢化工學院化工與制藥專業就讀本科,正式成為一名工大人;2010年,在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獲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理學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羅曉剛赴加拿大圭爾夫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2013年春節,羅曉剛選擇回歸故土,回到母校。二十年來,工大撫育培養并見證了羅曉剛的成長;如今,羅曉剛用過硬的教學能力和嚴謹的科研作風回饋母校。
在求學道路上多年打拼,特别是在海外求學的幾年,羅曉剛掌握了一定的全球科技前沿技術及研究方法,他的“回流”不僅是人才回歸,更重要是信息回傳,這能使優秀資源回到學校、惠及學校,讓學校在培養自我高端人才上積累更多的經驗,增強更多的強校自信和榮譽感。
從“走出去”到“引回來”是情與理的選擇
在國外,每當與國際學者就科研問題展開探讨,往往會産生一些異想天開甚至瘋狂的想法。羅曉剛想把自己的經驗和對科研的激情帶回祖國,培養更多能和他在科研上有共鳴的年輕人。
“國外的科研強調創新,提出問題但不限制學生們的解決思路和方法,反而鼓勵他們大膽采用創新的思維和眼光來解決。多年來的科研合作經曆,讓我深刻感受到動手實踐能力和溝通能力的重要性。”羅曉剛認為,創新思維是做科研的核心思想,“隻有你自己動手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原理,科研和實驗不一樣,它是探索性的過程,沒人能預知正确的結果,隻有膽大心細的人才能在科研之路上走下去,探究其間的奧秘。”
2013年底,回校不久的羅曉剛站上了講台,主講化學工程與工藝及其相關專業的《化學反應工程》、《專業英語》、《化工科技前沿》、《英語+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導論》等課程。課堂上,他結合大量案例分析,将深奧的學科知識精煉總結,讓學生能迅速掌握。他在課堂上用高标準對學生嚴格要求,不僅在于“零誤差”地嚴格執行教學規則和制度,還特别強調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在實驗室,他表示作為科研人員,擁有系統和紮實的專業知識是必要的,學生應努力跟随導師的腳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
對其麾下的學生,羅曉剛一直遵守着一套嚴格而又不乏相對靈活的管理方法:實驗室裡的所有器材都有編号和持有者姓名,用完後必須放回原有位置。“科研是一個很精細的過程,可能你隻是拿錯了一個器皿,但在這之後的結果是你無法預料的。在實驗室制定相關制度,能夠有效維持秩序,避免不必要的意外發生”。
作為碩士生的導師,羅曉剛鼓勵學生要有長遠的學習規劃和明确的人生目标、及對科研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回國至今,通過他對本科生和碩士生科研建立的合理的培養計劃培養的學生中,每年均有3-5名優秀本科生成功申請歐美發達國家碩士;目前畢業的5名碩士研究生均具備發達國家及國内985高校博士生申請資格,大多數已成功申請到了武漢大學及華中科技大學等國内外高校博士生,其它的也繼續從事科研相關工作。
回饋母校為工大發展“助力”
任何美好的事物開端總不如意,剛到77779193永利官网時,羅曉剛像所有的開拓者一樣,一無所有。“那時候我是沒有實驗室、沒有經費、沒有資源的‘三無’導師。”面對這樣的一個開端,唯有放下焦慮和對未知的猜測,一步一個腳印,紮實前進,才能希望看到光明。
在學術科研方面,羅曉剛回國後旋即投入到了在喻發全院長所帶領的科研團隊項目中,他積極探索,勤于思考,身體力行地踐行着創新精神,是工大的青年榜樣;2013年獲批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青年基金的資助,經過三年的不懈探索,他超額完成基金預期目标。2017年成功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基金的資助,開啟了新一段的科研征程,5年來,羅曉剛以第一作者或通訊聯系人在國内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SCI論文近20篇,聯合書寫英文書籍2本各1章,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2項,授權6項。他還獲批2014年湖北省自然科學面上基金和2015年廣東省科技廳公益專項資助。在77779193永利官网工作的五年中,他潛心科研,執着前行,懷着嚴謹的治學态度為學校更為科研事業探索着。
今年六月,羅曉剛獲得學校雙一流學科建設第一屆學科帶頭人項目支持。目前正組建一支新的科研團隊,這支年輕的團隊在科研探索中将時刻發揚着求真務實的科學探索精神,在科研的道路上勇敢探索前行。
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作為一名名副其實的由我校培養出來的“工大青年“,羅曉剛對教學和科研始終懷着十分的堅持和專注,他用二十載青春來見證工大的進步。不忘初心,他堅守理想與方向,在科研路上與工大砥砺前行。
